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政策标准
行业新闻
“减污降碳强生态”:未来要啃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硬骨头”
发布时间:2021/9/3 阅读:1858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近日,国新办举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上表示,党的十九大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各地各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十三五”: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9.5%

目前,“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九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圆满超额完成,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比2015年增长了5.8个百分点,超过“十三五”目标2.5个百分点。PM2.5(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达到了37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28.8%。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2015年的66%提高到了2020年的83.4%;劣V类水体比例由2015年的9.7%下降到了2020年的0.6%。在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顺利实现了“十三五”目标。在生态环境状况方面,全国森林覆盖率2020年达到了23.04%,自然保护区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在应对气候变化碳减排方面,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了18.8%,也顺利完成了“十三五”目标任务。

2020年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了89.5%,比2017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仍呈持续改善态势,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9%,优良水体比例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

黄润秋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按照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四个前所未有”

黄润秋认为,“十三五”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可以用“四个前所未有”来概括。

首先,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其次,措施之实前所未有,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基础上,2018年启动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推动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我国对9.5亿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进行改造,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开展冬季清洁取暖的散煤替代,完成了2500多万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的消除比例达到98.2%;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1万多个问题得到整改,划定了1万多个农村水源地保护区;完成了15万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不仅如此,制度之严也是前所未有的。2014年,《环境保护法》修订,成为史上最严的、“长了牙齿”的《环境保护法》。此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有25部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得到制修定,包括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固废法、环评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还有核安全法,以及近期出台的长江保护法、排污许可条例,等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了执法检查的力度。制度改革创新,完成了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的改革及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的改革。基本实现了全国污染源排污许可的全覆盖。一套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尤其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这项制度的改革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利剑”。
因此,成效之好也是前所未有。“‘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黄润秋表示。

对于下一步如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黄润秋概括为7个字,即“减污、降碳、强生态”。“减污”就是降低污染物排放,可以进一步拓展为九个字——“提气、增水、固土、防风险”:“提气”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做好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增水”就是要增加好水,增加生态水,改善水生态,做好“三水”统筹;“固土”就是要巩固和拓展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防风险”就是要进一步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切实化解各类环境风险。“降碳”就是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强生态”就是要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的边界。

蓝天保卫战: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最近这几年,我们头顶上天空的“颜值”一年比一年高了,呼吸的空气一年比一年清新了。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几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抓了一些行动计划里提出的关键举措的落实。

比如,在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方面打了一场攻坚战,生态环境部和交通运输部门一起对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国III及以下的柴油货车淘汰了100多万辆;加快“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全国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比重由2016年的7.6%提高到了2020年的9.4%;建立了常态化大气污染治理协同工作机制,对重点行业企业按照环保绩效实施差异化的管理等;加强了大气治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监测体系建设、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科技攻关,还创立了“一市一策”机制。

因此,2020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28.8%,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87%2020年北京PM2.5浓度是38微克/立方米,而2015年是80微克/立方米,降低幅度达52.9%。北京2015年的重污染天气是43天,2020年是10天,下降近80%,“北京蓝”逐渐成为常态。

“这几年,不断地有同事、朋友给我发来图片,坐在成都的家里,在窗户边拍的西岭雪山清清楚楚,运气好偶尔还能拍到百公里之外的贡嘎雪山,这就是大气环境改善实实在在的效果。”黄润秋表示,这5年,成都市PM2.5浓度下降了约36%。“天帮忙,人努力更重要。”

当然,还存在困难。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仍然偏高;臭氧浓度逐年上升,氮氧化物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还没有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需要啃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硬骨头”,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

全国碳市场建设:会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已经启动一个月。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市场手段,也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的制度创新和重要政策工具。

7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生态环境部把全国燃煤发电行业2162家企业纳入到了碳市场范围,总共覆盖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自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交易价格从首日开盘价的48/吨上升到817日收盘价51.76/吨。开市一个月,全国碳市场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02万吨,累计成交额3.55亿元。

和传统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市场既能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减碳提供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

生态环境部从2011年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省市开展地方碳市场试点,探索碳市场管理的制度体系,在碳排放核算、配额分配、核查、履约清缴等制度方面积累了经验。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会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修订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加强碳排放数据的质量管理,加强对全国碳市场各个环节的监管,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在发电行业碳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逐步纳入更多的高排放行业,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提升市场的活跃度。

洋垃圾:2020年以后固体废物零进口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我国自201811日起开始实施洋垃圾禁令,要求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生态环境部会同海关总署等14个部门不折不扣落实《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过4年努力,在2020年底实现了固体废物进口清零的目标,发达国家将我国作为“垃圾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据黄润秋介绍,生态环境部实施了3次进口固体废物目录调整,将56种固体废物分批禁止进口,不断抬高进口门槛,从严审查进口申请,严控进口量。4年间,我国固体废物的进口量从4227万吨降低到了879万吨,直至2020年底清零,累计减少固体废物进口量1亿吨。

改革期间,生态环境部开展了打击进口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共检查企业2300多家次,依法查处1100多家次;组织实施废塑料等加工行业的清理整顿,整顿集散地194个,关停取缔“散乱污”8800多家。

在堵住洋垃圾进口的同时,生态环境部不断完善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国内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产业,加快推进城乡垃圾分类,不断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制定发布了再生钢铁原料、再生铜原料等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规范和引导企业进口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高品质再生原料。2020年,全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了3.7亿吨,比改革前的2016年增加了1.1亿吨,增长42%

农村污染治理: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农村的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体系里非常重要。2018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

据黄润秋介绍,“一保”就是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这是最基本的民生;“两治”就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三减”就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的用水总量;“四提升”是提升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超标水体的水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村居民参与度。

3年之后,截至2020年底,农业农村治理攻坚战所确定的8项主要指标、22项重点任务都顺利完成。“十三五”期间,15万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国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全国1万多个“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完成了保护区划定,18个省份实现了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乡镇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基本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和县域规划体系,初步确定了农村黑臭水体的清单,化肥农药利用也分别达到了40.2%40.6%;新型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

同时,生态环境部还完成了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基本摸清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的底数,按计划完成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分类管控任务。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监督指导,尤其是联合农业农村部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和乡村生态振兴。

 

 

扫一扫手机站
扫一扫手机站
联系电话:0512-65204086 传真:0512-65204083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桂和坊4号3楼
Copyright (C) www.sz-epia.cn 苏州市环保产业协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4046308号-1